海报新闻见习记者赵恩上海报道
近期,随着统计口径调整,“最强地级市”苏州正式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乡分类代码进行更新,苏州工业园区下辖社区城乡代码由镇中心区改为城市主城区。根据调整后的统计口径,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算,其辖区内5个街道115万常住居民被统计为苏州“市民”,苏州城区常住人口达512.51万人。这表示苏州已成为我国第22个特大型城市。
山东农业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副教授王明杰表示,对GDP常年位居全国前十名的苏州来说,“特大型城市”的称号似乎来得晚了一些。
苏州早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特大城市
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即为特大城市。
“就‘特大型城市’这个概念,从学术角度看,苏州早在2012年就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特大城市。”王明杰介绍,我国人口统计概念主要有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等概念。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统计标准历经多次变化。例如,2000年以前,主要以户籍作为统计标准,辖区内城镇户籍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统计标准,流动人口、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并未统计在内。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频繁的影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改为将常住人口作为城市人口普查标准。
2012年,苏州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吴江市,改设吴江区。《苏州统计年鉴2013》显示,在不计算苏州工业园区常住人口的前提下,苏州市辖区常住人口已达518.37万人。
图: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是其主导产业,园区早已成为以城市功能为主导的区域。王明杰表示,若将苏州工业园区常住人口统计在内,2021年苏州市辖区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了677.05万人。
傍上海,学新加坡,苏州打造区位、引资优势
从经济区位看,苏州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程度最强的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的区位优势,使苏州成为华东地区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在交通方面,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苏通铁路等铁路连接南北,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成的苏州港通过长江联通世界。此外,苏州地铁与上海地铁也实现了无缝连接,苏州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图:京沪高铁苏州段
2014年,苏州工业园设立,作为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范例,苏州工业园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2022年,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74.18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位。目前,共有160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设立了450个项目,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达191个,位居江苏省首位。
王明杰对海报新闻记者分析,苏州的招商引资经验来自新加坡,通过学习新加坡经验,首创“敲门式”招商,在全球主动对接与苏州产业发展密切的跨国公司,苏州迅速成为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在产业对接、土地供给、人才政策、政策咨询等领域提供全流程服务,苏州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毗邻上海,苏州为何不惧虹吸效应?
从理论上来看,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其周边城市往往会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原料、能源供应地以及产品的销售地。由于中心城市优质资源丰富,高端产业往往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这就造成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象。
然而,苏州紧邻上海,却成功避开了虹吸效应的影响。王明杰认为,这一现象源于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2022年,苏州GDP突破2.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48.1:51.1。目前,苏州已形成了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中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轻工业、冶金业、石化业等六大产业均超过千亿元规模。另外,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行业及“专精特新”行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苏州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苏州具备完整且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并形成了具有区域或全国主导性的行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成为苏州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个性突出,潜力“在民间”
区别于其他特大城市,县域经济对苏州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苏州下辖的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多年来均为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规模庞大。2022年,昆山、张家港、常熟GDP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昆山GDP规模超过5000亿元,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名。
统计显示,2021年苏州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85,远低于全国的2.50水平。王明杰分析,各县区产业与城市主导产业形成的优势互补,有助于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发达的县域经济还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进一步吸引区域外人口流入。
图:昆山景区人流如织
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灵活性、创新性也是苏州发展的潜力所在。数据显示,2023年苏州共有26家企业入围“民营企业500强”,25家企业入围“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双双位居江苏省第一。
截至今年6月底,苏州民营企业经营主体总量达291.55万户,占比超过江苏省的五分之一。民营企业为苏州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另外,在资本市场上,民营上市公司已达165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80.9%。
王明杰表示,苏州的发展有赖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极具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发达的县域经济和活跃的民营经济。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苏州成为特大型城市可以说是顺理成章。